張大良:緊密對接產業需求辦好工程技術類職業本科教育
“發展職業本科本質上是一場生產關系變革,通過教育鏈、科技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重構適應智能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近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大良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
張大良談到,職業本科教育不是普通本科教育的“復制版”,也不是職業專科教育的“加強版”,而是適應產業升級需要的高階職業教育“創新版”。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加快構建評價體系是推進職業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教育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87所職業本科院校。2024年,職業本科在校生40.68萬人、招生10.96萬人。
對於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的主要動因,張大良認為來自五個關鍵維度:一是破解產業升級的“人才斷層”困境﹔二是重構高等教育“金字塔結構”和教育類型﹔三是更好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促進高等教育與區域產業適配﹔四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重塑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的新生態﹔五是紓解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建設一批辦學特色鮮明的高水平職業本科學校。“這不僅是高等職業教育層次升級,為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提供大批新增從業人員,更是高等教育支撐中國制造向‘中國精造’‘中國智造’‘中國創造’躍升的重大工程。”張大良說。
對於工程技術類職業本科教育的發展路徑,張大良在專訪中談到,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二是堅守職教使命責任,彰顯類型教育辦學定位﹔三是完善評價標准體系,引導職業本科提質增效﹔四是創新路徑方法舉措,打造數智賦能辦學平台﹔五是圍繞不可替代特質,實施優勢特色發展戰略。
張大良PG电子下载表示,要堅持和突出職業教育屬性,不斷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職普融通、校地融聯、理實融創,優化專業集群布局,打造“千校千面”的職教品牌﹔要改革辦學體制機制,促進政產學研協同發力,構建“政校行企”協同治理體系,將產業需求轉化為教學標准,健全德技兼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筑牢“不可替代”的人才培養基座﹔要完善“引育用評”機制,大力引進產業教授和技術大師,健全教師企業實踐與能力提升制度。
他進一步談到,要在教學模式、辦學模式創新上下功夫,把握好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的平衡點,真正形成“高標准”與“職業性”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要圍繞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著力培養能解決復雜生產問題、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
從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探索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到今年教育部印發《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釋義(試行)》,為職業本科教育量身定制了一套系統的教學評估標准。“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的國家政策從‘破冰’走向立標,可謂‘十年磨一劍’。”張大良表示。
張大良談到,要以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職普融通、校地融聯、理實融創為主線,著力完善評價標准體系,健全有效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機制,構建有利於教師潛心育人、靜心治學的教育生態,激勵職業本科院校更好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對於職業本科教育教學評價改革,他認為,要貫通“評價-決策-執行-反饋”機制,提高治理效能,建立符合職業本科特質、突出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潛質與職業素養的評價體系﹔要強化應用技術研究與服務,聚焦企業技術難題開展研發與轉化,反哺教學並提升社會貢獻度。
張大良表示,要引入行業企業第三方評價,貫穿培養標准制定、教學質量監控、畢業評審全鏈條,健全基於合格評估和專業認証的常態化質量監測與持續改進機制﹔要建設智慧評價平台,聚焦質量提升、能力躍遷、發展改進三個維度,強化過程評價,追蹤過程數據與能力成長圖譜,完善“監測-預警-增值”實時閉環的質量保障。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本科院校的基本辦學模式和治理模式。”張大良談到,要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更加注重科教融匯、科技創新,聯合擁有研究機構的龍頭企業、科技企業共建現代產業學院和產教融合共同體,讓企業全過程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標准制定、課程體系構建和教材研發、實訓基地建設和師資培養、教學實施和評價考核。
他認為,要加強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著力共同開展黨建活動、共享資源、共辦專業、共定方案、共研標准、共建課程、共編教材、共育師資、共設基地、共同“出海”﹔要主動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及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強化基於真實項目的模塊化教學,建設智能化、高水平、開放共享的實踐教學與技術創新平台,提升學生解決復雜現場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
張大良表示,要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基本育人范式和教學模式,強化學生職業意識,推進理實一體教學,把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專業教育教學﹔積極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變革,廣泛應用智能技術,重塑職業教育的組織形式、教學方式和治理模式﹔實施智慧教育,建設智能化實訓基地,模擬真實生產場景,共享區域產教融合公共實訓平台,實現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和服務質量提升。
“職業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生命力在於‘不可替代性’,要精准對接區域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需求,推進‘四鏈’深度融合。”張大良表示,要錨定產業發展高端需求,聚焦智能制造、數字服務、綠色能源等領域,在企業實施應用型技術研發、改進工藝,把企業難題轉化為畢業設計課題,大力培養“素質好、基礎厚、技術精、懂工藝、強操作、會管理、能創新”的生產一線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版權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