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官方网站

构建“科·艺”共生型育人模式 新鲁巴人的科技教育之路-PG股份有限公司
欢迎访问PG股份有限公司官网!30年专注电子教育培训,AI+VR智能学习平台

构建“科·艺”共生型育人模式 新鲁巴人的科技教育之路

  

构建“科·艺”共生型育人模式 新鲁巴人的科技教育之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重庆鲁能巴蜀中学积极探索创新育人模式,力求培育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用探索和创新诠释教育人的使命与担当。

  “播一颗科学的种子,报效祖国。”学校创新性提出的这一理念,将钱学森倡导的“科学知识与文化艺术修养结合”的教育思想具象化,构建起独特的“科·艺”共生型育人模式。

  将科学的种子撒向充满好奇的心灵。今年学校第十届校园科技文化节活动现场,不仅有真飞机进校园,还有卫星模型、火星车、电磁炮等,让全校师生收获“硬核+趣味”的双重体验。在众多科普展区前,学生们排成一条条长龙,等待体验交流。被学生们围着问个不停的飞行员刘纪生连连夸赞,这里的孩子求知欲爆棚。

  “呵护好奇心,激发想象力。”分管科技教育的学校副校长张培炜分享道,学校采用“科学普及(全面性)→兴趣活动(驱动性)→创新拔尖(指向性)”的阶梯式发展路径,初步探索了“学科融通、学段贯通、场域联通”的实践路径。

  学校有机整合资源,致力于搭建各种平台,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热情。目前鲁PG电子如何选择能巴蜀科技文化节已举办十届,还有各种机器人大赛、科技模型大赛、艺术表演活动,多维度激发学生探索欲,点燃其探界逐梦的火苗。

  “一个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钱学森回忆自己小时候,父亲既让他学理科又送他去学绘画和音乐。他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他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开拓了其科学创新思维。同样,鲁能巴蜀中学立足“三维六力”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的“科·艺”阶梯科学课程体系。

  在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内,展示着高一学生卢冠廷与伙伴们自主设计调试的《鲁巴校园2.0》。这个获得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的作品,以艺术化的界面和可视化数据赢得评委青睐。“科技应当服务生活,而艺术能让技术更温暖。”卢冠廷分享创作理念。

  2025年,学校与钱学森科学教育研究会联合创办“钱学森班”,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鲁巴实践”为路径,依托研究会顶尖资源,开发“爱国·科学·健康”三维核心课程体系,为学校科技教育全域推进提供了可复制的理念和实践样本。

  学校以“钱学森班”为支点,探索建立三维融通育人模式。通过跨学科任务链驱动、“三三三”贯通模式、虚实融合场域等创新举措,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钱学森班”创设的“空天任务”项目群,涵盖了航天器设计、轨道计算、太空天文观测与摄影等跨学科项目,能让学生在真实问题的驱动下进行深度学习。

  近三年来,鲁能巴蜀中学学生在科创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76人次,其中科艺融合类项目占比达42%。2025年更创下单年斩获3项国际机器人竞赛金奖的佳绩,获奖学生均选修了《科创作品设计》等跨学科课程。

  据了解,学校正在筹建面积达2495平方米的钱学森科技馆,该馆的VR虚拟现实课程将带来教学场景的革命。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虚拟拆解长征火箭模型,同步在物理课堂学习推进原理,在艺术课堂绘制航天器工业设计图。“这肯定比单纯让学生背公式有趣多了。”学校物理教师元星感叹,“场景再造·数字筑基”的建设原则将在鲁巴校园内真正实现。

  在平台建设方面,学校已获评并挂牌“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全国青少年航空特色学校”“重庆市科普基地校”“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优秀学校”“重庆市科技高中”等称号,为全校师生营造了浓厚的科学教育氛围;师生共同参与的“低空救援无人机”项目更受到区武装部好评,彰显出国防教育的育人成效。

  学校梳理科技教育的探索之路:通过“核心校-枢纽校-基点校”三级辐射网络,12门科艺融合课程已惠及周边6所学校。2025年暑期,来自城口的山区学生在鲁巴实验室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机器人编程。从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的3金5银2铜,7人晋级国赛到全国信息素养大赛包揽重庆赛区编程项目冠军;从科创竞赛1200余人次获奖(其中全国一等奖93人次,省级一等奖265人次)到师资队伍中科技教师占比达25.5%。

  “我们不做教育的孤勇者。”学校党委书记张勇表示,学校正牵头制定《科技高中科学素养评价指南》,将“三维六力”培养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标准体系。这种开放共享的姿态,或许正是对钱学森“集大成,得智慧”教育理念的最好致敬。(李达毅 罗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