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大赏:AI教育|教育科技出海的增长公式与落地实践
欢迎收听现场对线日,非凡资本以“应用无界,智创全球”为主题,在深圳益田威斯汀酒店主办「2025年度生成式AI全球化高峰论坛暨Go Global AI 100年度评选」圆满落幕。全天议程自上午9点至晚上18点,线上同步直播。内容以主旨演讲、巅峰对话和趋势圆桌为主,现场颁发“2025 Go Global AI 100”,并同步进行AI应用全球化发展论坛和AI硬件全球化发展论坛。其中AI应用全球化发展论坛由非凡产研承办,AI硬件全球化发展论坛由火星加速器承办,超过2000名来自全球的参与者、800家AI企业、400位创始人齐聚一堂。
在《AI教育|教育科技出海的增长公式与落地实践》圆桌会议上,主持人是 易论AI 创始人易亚婷,嘉宾有StudyX 创始人&CEO Alex、AI Notebook 联合创始人 Sandy、LingoTok.AI CEO 陈斯砚、云希谷科技 创始人&CEO 罗辉。他们就“AI教育出海的本地化、增长与未来趋势”展开了一次直面现实的深度讨论。与会者中既有出海多年、月活百万的to C产品,也有通过政企合作深入中东市场的语言学习平台,还有出货量遥遥领先的儿童AI硬件厂商。
这场对话,让我们得以穿透AI教育的浮层想象,看见它在全球市场真实落地时所面对的挑战、机会与系统性认知差异。
本地化的第一道门槛,过去通常是语言。但在大模型多语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语言反而变得相对容易,真正构成挑战的是——文化。
云希谷创始人罗辉分享了一个细节:他们曾开发一款时间管理器,默认设置全球24个整点时区。产品出海印度后却频繁“失灵”,原因是印度采用的是+5.5时区,甚至还有国家使用+5.75的“非整数时区”。这个设计“假设”背后,暴露的是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
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学习动机上。LingoTok.AI CEO陈斯砚指出,
中国用户偏向“应试动机”,而中东市场则更侧重“应用动机”,他们学语言是为了旅行、工作或兴趣。这使得产品设计不能沿用“刷题-打卡-提分”的逻辑,而需要更强的内容吸引力、成就反馈与可视化激励。AI Notebook联合创始人Sandy则提醒:产品在不同文化中的呈现细节也需格外关注,包括素材版权(例如二次剪辑网红视频)、学习习惯(如Cornell笔记法)等,都可能变成出海过程中隐藏的“地雷”。
AI如何在教育中真正“帮老师省力”?在理想蓝图中,AI 是解放老师、提升效率的有力工具。但不同企业对“AI在教育中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落地路径。
Notebook:最初为学生服务,通过笔记整理、语音转写、自动总结等方式帮助学生复习,结果老师们看到效果后也开始反向使用,用AI辅助备课与设计教学大纲;LingoTok.AI
:帮助语言能力较弱的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特别是在沙特、埃及等地,AI可以进行标准发音、实时评估、语音反馈,成为教师的“发音教练”;云希谷
:将AI嵌入到作业批改、错题统计、课程适配中,用于替代老师繁重的重复性劳动,让其可以将更多时间用于学生个体关注;StudyX
:虽然尚未大规模服务教师,但创始人Alex展望未来,AI将成为帮助教师设计个性化测试、生成学习任务的“第二大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AI能力并非“自动取代”,而更像是嵌入老师教学场景的“基础设施”,其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老师是否愿意接纳,系统是否足够稳定,内容是否值得信任
AI Notebook强调学生增长的核心是“可信任感”。他们采用三种方式构建信任链路:
而在政企与高校市场,LingoTok.AI走的是一条“战略协同”路径。沙特每个政府部门都有自己的KPI与2030愿景,对接这类客户时,与其谈产品性能,不如谈“如何帮助你完成组织KPI”。这类BD往往需要“人亲自到场”“谈三四次家常”,效率虽低,但一旦信任建立,合作强度也高。
硬件与AI的融合式增长:通过渠道先销售AI硬件,形成用户数据闭环,反哺内容迭代,实现“赚第一波硬件的钱+第二波软件的钱+持续性的数据价值”。他们强调“先卖出百万台,再谈生态”,重数量、重出货、重口碑,在to C的AI硬件出海中验证了“体量即信任”的闭环。StudyX 则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径,从 Discord 社群冷启动,到SEO沉淀流量,再延伸至APP分发与ASO投放,最后补齐网红带货。这条“慢增长、广分发、强运营”的路径也揭示了一个认知差异:
海外教育增长并非爆发式,而是构建式,每一步都要踩准平台、用户、文化、产品之间的“呼吸节奏”。
AI时代的孩子该怎么学?教育的底层范式正在变革本场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是:“AI来了,孩子该学什么?”
这并不是一次空泛的哲思,而是四位深耕不同教育场景的创业者,结合实战所做出的未来判断:
:认为孩子已经是AI原住民。重点不在“学PG电子游戏攻略AI”,而是“用AI解决问题”,父母反而该学会“如何不过度焦虑”;AI
Notebook 的 Sandy:强调“AI重构了学习方式”,未来的学习将更依赖播客式听力、碎片化时间与主动式交互;LingoTok 的陈斯砚
:指出“传统教学一年不如一年”,注意力将成为稀缺资源。AI需设计“千人千面”的内容,以兴趣驱动重新连接学生;云希谷的罗辉
:提出一个更激进的设想:“会不会有一天,大部分儿童教育都是AI完成的?”他指出,现在围棋高手都向AlphaGo学习,儿童学习也可能由AI引导,完成主动化、游戏化、隐性化的沉浸式教育。这个结尾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共同指向一个趋势:
教育将从“教什么”变成“如何学”,而AI在其中的角色,是催化器、陪伴者,也是能力增强器。
打破了内容、路径、能力、工具之间的结构壁垒。对老师,它是一种“生产力解放”;
教育产品的本质,不是传递内容,而是构建人与信息之间更有效的连接方式。而这场AI驱动的连接革新,正在悄然加速。
:大家好,我是易论AI的创始人易亚婷。易论AI已经访谈了150多位在AI领域拿到结果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我们今天的圆桌主要会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针对AI教育出海大家特别关注的问题,我们会一次性地问四位老师。第二个部分,如果还有时间,我们会问一些针对性的问题。事不宜迟,首先请各位老师分别花一分钟的时间简单自我介绍,还有你们的业务。首先从Alex开始。Alex
:大家好,我是StudyX的创始人Alex。我们专注于学习场景,StudyX是一款面向海外学生的AI学习伙伴。我们早期从解题场景出发,现在也开始去看更多的学习场景,包括上课、日常浏览中的阅读,以及复习测验相关。Sandy
:Hello大家好,我是Sandy,我是AI Notebook的联合创始人。我们公司从22年开始all in做AI,这一款AI笔记是我们24年开始做的,主要针对美国的大学生。一开始做就是帮助学生们把上课时零散分布在手机、电脑上的信息(听的、看的)通过一个APP来捕获、做纪要总结以及储存。我们现在海外有过百万的用户。陈斯砚
:Hello大家好,我是LingoTok.AI的创始人兼CEO陈斯砚。我们做的是一款“学习版抖音”的AI语言学习APP,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像抖音这样子令人上瘾的趣味内容,去让用户无痛地做语言学习。我们现在主攻的市场是阿拉伯地区,主要的产品线是让阿拉伯国家的人通过阿拉伯语和英语做中文的语言学习。罗辉
:各位下午好,我是云希谷的罗辉。我之前是在芯片公司做算法,后面创业现在就在做儿童的AI硬件产品。我们差不多每隔一年半做一款产品,目前有4到5款产品的出货量都做到了市场上第一名。易亚婷
: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大家的AI教育产品在出海到不同的国家做本地化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做的?有没有踩过哪些坑或者是最佳实践?我们先从罗总开始。罗辉
:其实我们蛮早就在把产品往海外做了。海外一般目前碰到最大的两个坑,一个就是语言,一个就是当地的文化。大模型出来之后,其实现在在语言上基本上不会是一个障碍,但是文化上的问题还是挺多的。我们因为出海,做一个时间管理器,要设置每个产品的时区。我们产品经理想当然地就认为,这就是24个时区,给用户选一下就行了。我们卖出去之后,前不久就有印度的客户找到我们说这个产品全部都不能用,我们才第一次知道这个时区还有二分之一的,印度是+5.5时区。客户跟我说还有四分之三的。结果我们把整个产品全部重新再改过一遍。所以给大家一个建议,还是要把“帽子先扔过墙”,过去之后很多坑是避免不了的。
:我们这边的一些关键的learning,可能也是文化以及用户自己的学习动机。因为我们是一款day one出海的APP,第一个打的就是中东的市场。我对于海外的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国内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非常明确的感知区别。比如说,国内更多是往应试的属性去走,需要通过一个比较好的分数去获得更好的就业或升学机会。但是海外的语言学习者,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应用+兴趣”。他们学这个语言,可能是为了未来去那个国家旅游,或者工作中会用到。这个时候,我们设计产品的这种,比如怎么样让用户量化学习成果、获得成就感,就会有很不一样的点。我们会发现,中东的用户他们跟欧美一些比较“躺平”的用户群比较像,属于一个“想卷卷不动,想躺躺不平”的状态,所以他们就需要非常多其他辅助激励的方式去帮助他们。
:我觉得都有。在北美,我觉得可能是亚裔和非亚裔的区别。亚裔群体还是比较卷的。在东南亚的市场会跟国内趋同,但是在中东就会跟欧美一样,因为他们的社会整体竞争、录取率、就业率其实都不太一样。易亚婷
:我们没有什么大坑,但是有一些小挑战。一个是一些版权的东西。我们其实扒过一些海外网红的素材,直接剪了他们的片头,拼接我们自己的产品来做demo和广告素材,然后有被一些博主找到并举报了我们的视频。我们很快就下架了。我觉得对于小的团队,早期可以这样干,但是做到后面还是要合规一点,不然会影响品牌。第二个小挑战就是,海外也会有一些新的词汇出现,而且他们学习的方式也是有一些新的。像我做这个笔记的时候,我发现还有一种叫“Cornell”的note-taking方式,或者有一些叫“brain rot video”,去年巨火。所以对创业者来说,就是要保持学习的速度去规避或迎合这些挑战。
:我们现在有两个解决方案,如果那个素材已经测到表现好,第一种是用数字人把他脸给换了。第二种是再去找别的UGC,比如我扒的是大网红,那我可以找一个100美金的便宜点的来1:1 copy它。易亚婷
:因为版权问题确实是很多的创业者出海会遇到的共性问题。Alex。Alex
: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做出海,做了比较长的时间。我们的产品自然流量一直在增长,在东南亚和南非等一些国家,经常在开学季排在教育类APP榜单的Top 3。但是我们其实没有做太多的特别的本地化。不过我们有遇到两点,一个就是产品的设计上要考虑多语言。我们一开始是面向美国去做设计的,后来在做多语言的情况下,一些印尼语或其他语言,他的表达会很长。包括我们可能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做阿拉伯语的能力,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从右到左的布局,这是一个大的坑。
第二点是版权。我们的平台上有大量的用户发布学习内容,本身可能会涉及到版权。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有去做合规,去理解UGC内容如果侵权应该怎么办。我们日常运营中,会花相当一部分人力去处理用户或者学校老师、考试机构希望下架内容的要求。
:下一个问题,AI到底在教育场景下怎么赋能传统的教育机构和老师?AI到底怎么解放老师的双手?我们先从Alex开始。Alex
:我们到现在一直还是专注于做学生群体。我们认为传统教育已经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很难立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们其实一直是说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是怎么自己去拥抱变化的。从我们长期的想象上来看,就如同今天我们做的StudyX产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一样,未来老师可能也是。比如说从准备课件,到针对学生出个性化的测试集,再到帮助他提高效率,让他的时间能够多抽出来去做个性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我们觉得这里面有大的机会,但是我们现在其实还没有太多实践,这是一个理论。
:我们那个产品,学生用得比较多。上课时,他可以把老师讲的话录下来,拍下PPT,存下PDF。对于学生来说,回家听漏了,可以重新用我的APP听一次老师讲的东西。也可以看回那些字幕,我们能实时转译老师讲过什么。最重要的一点,还可以总结老师一堂课的重点,并且可以跟AI聊天,问一些基于你上传的这些资料的问题。反向来看,因为我的同学们在课堂上用,让老师看到了,老师也开始来用了。他们用来干嘛呢?因为我那个总结的部分是可以设计模板的,他就拿来整理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大纲。我们现在有自己的用户社群,能看到一群老师跟学生一起在里面交流。
:现在有些学生会把老师讲课的逐字稿丢到大模型里做总结,我们的产品有什么不一样?Sandy
:基本没什么不一样,但区别在于,你用大模型还是要去问,要让他给你生成一个study guide,这个format都要你自己去跟AI讲清楚。但大部分人用不好AI的一个点,就是他讲不清楚自己要个什么东西。所以我们的功能就是把这些prompt做成了模板,你只要一点,啥话都不用讲,一小时的课就整理成两分钟的读物,或者生成一个播客。我们支持了多模态的总结,更方便使用。易亚婷
:这个问题其实也来源于,他们在不同市场的痛点不一样。我们的产品其实面向的是一群不怎么主动学习的群体。所以我们更多是跟教育局、中东的一些高校和中小学合作,用我们的产品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内容载体。举个例子,沙特阿拉伯最好的大学,高中到大学的录取率是70%。也就是说他们70%的国民想上“清华北大”就可以上。所以他们上课也是爱上不上,作业爱写不写。他们的老师就会非常头疼,需要在课上找各种有趣的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就给他提供了这样一个solution。
另外,像海外市场,特别是做语言这一块,老师自己的听说能力其实都比较欠缺。比如那边大部分的英文老师不是来自英语母语国家,整个沙特阿拉伯的中文老师,也全部都不是中国人,而是埃及人。他们的中文听说能力其实是不好的,第一自己说得不标准,第二也没办法帮学生去校正发音。所以我们APP会让老师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能让学生在APP上去读课文,会有实时的打分和AI维度的拆解。
:老师还是挺辛苦的,一个老师要面对30到50位学生。我小时候经常帮我妈去改试卷,一考试下来可能50张卷子,她要一个晚上改掉。人工智能出来之后,最大的好处是开始提高整个生产的效率。老师和我们的软件工程师、产品经理其实差不多,他可以在很多方面,把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在第一步就做优化。像最简单的批改作业、批改卷子,甚至说统计整个班上的知识薄弱点,这些都可以很明显地减轻老师的工作量和提高工作效率。易亚婷
:下一个问题是大家非常关注的增长问题,大家的AI教育产品在出海的时候是怎么获取用户、怎么做增长的?要举出一个反常识的认知,或者是自己的独门秘籍。我们先从罗总开始。罗辉
:我们做硬件和软件的增长方式区别挺大的。我们实际上是通过大量的to B合作伙伴去销售硬件,然后通过口碑慢慢扩大用户量。用户量之后,你会获得大量的用户数据,他又反过来把你的产品再做进一步优化,就这么一直在做这个闭环。首先我们在销售硬件时是会赚钱的。然后我们现在有好几千万的用户,在用户身上又可以再赚第二波钱,我们累计也赚了超过一个亿。然后用户还会给你留大量的数据来持续维持你的竞争力。硬件的好处就是你卖出去赚硬件钱的时候,同时还会得到传播,同时还会获得大量的用户。你得确保你的产品的绝对优势,在功能、性能、成本上。你得很快去过掉一个百万的门槛,把数量冲得很高,之后你不去犯很大的错误,基本上这个赛道你就不会出什么问题。
:我们C端的增长方式可能跟Sandy分享的比较像,我更多分享一下我们出海做像沙特阿拉伯这种比较冷门的政企联合或高校BD是怎么做的。首先还是以用户需求为先。像中东每个国家也有他们自己的五年战略,比如“2030愿景”。他们所谓的政府领导或高校的公务员,也都跟着国家战略有自己的KPI。我的BD方式就是基于他们这个政府单位的KPI去跟他们谈,我们的产品能够帮助你怎么样去完成,或者让你的机构更贴近国家战略。同时,每个国家他的文化和商务谈判习惯也不同。中东可能会跟加拿大会比较相近。我可以分享一个例子,像中国咱们谈生意可能都是准备得很好,带着文件、合同上桌,一场会议就能有初步结果。但中东不是,他们谈判的第一个条件是要看你的business是不是committed to the market。意思就是说,首先你人不到场不行;人如果只是简单的到场一两周,好像就是过来旅个游,也不行。你需要take your time and build a relationship。你可能跟这个学校或政府的领导,第一次到第四次meeting都是在聊家常,当他觉得你们熟悉了,才会愿意真正去推进合作。
Notebook 联合创始人 Sandy:我们做学生,无论是to B还是to C,很重要的点都是如何让用户信任,所以才买单。我们让学生信任的方式,跟国内的打法有点像,就是先“种草”。我们有三个方式。第一个是在大学里面招大学生做我们的校园大使。他在课堂上用我们的录音,谁都能看到,就需要帮我不断地在校园里曝光。第二点是在网络上找UGC,就是素人博主。就算他前期没有太多粉丝量,但他就集中做好“如何展示产品feature”,也会让别人对产品有认知。
再来到第三步,我们不会用大的KOL,我用的是KOC,可能是1万左右粉丝量的。一个品牌其实要被人看到7次,他才会有认知,才会下单。同样的,一个学生在校园里看到我的logo,刷朋友刷到我的logo,刷博主又刷到我的logo,他就会觉得好像还不错,可以下载看一下。
:我们StudyX的整个经历会比较曲折。我自己是一个连续创业者,早期从15年开始我就一直做海外教育,但主要是针对在北美的中国留学生市场。2021年开始考虑推出StudyX的时候,我们坚定的认为不应该再从中国留学生出发,而是应该完全去做本土化的事情。我们最早的获客是从Discord开始的,因为发现很多年轻学生都在上面交流。但是很快发现在Discord里很难展示一些解题答案,比如公式,所以就开始做网页。做网页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用户会在网上去搜题,所以我们就开始去做SEO。
大概在2024年,我们的SEO开始有一定的成绩。然后发现随着SEO效果变好,在美国可能50%的用户来自于移动端,非美国,尤其是东南亚,可能达到了80%。那逼得我们就开始去做APP。做了APP之后,又去看原来APP里面还有ASO等移动端的增长,今年开始实践。到现在又觉得增长是一个非常立体的事情,所以像Sandy他们一样,开始学习做网红营销,做付费投放。我们其实是从一开始完全不了解海外增长,到现在逐步摸索一个PG电子游戏攻略路径,不停地去发现。整个过程还挺痛苦的,因为你不同时间段发现流量来源在变化,整个产品可能就需要重新思考定位,整个onboarding过程可能需要去重新做一遍。
:之前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以后我们孩子该学什么才不会被淘汰?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各位,大家认为有了AI之后,传统的教育和学习范式会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Alex。Alex
: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我会觉得长期来看,孩子怎么能更好地利用AI的能力去帮助他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更重要。我前不久陪我女儿去英国游学,我发现这些孩子们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三,他们做任何事情,其实已经天然在用AI产品了。国内的学生去海外,他们用DeepSeek、用豆包,用得非常熟悉,我感觉远比我还熟悉。所以我会觉得,可能是不是我们自己担心太多了。学生本身比我们更适应新一代,就像我们90后经历了从PC到移动互联网,00后本身就是移动互联网原住民,到现在10后,他们可能本身就是AI原住民。易亚婷
:我先分享一组数据,美国一个投资机构分享,现在美国学生用AI的比率大概是82%。用啥呢?用ChatGPT,很make sense,就是拿它来写作业。学习的方式会不同,学习的内容也可以不同。方式上,现在AI生成视频、播客的能力很强,能不能把这本书扔进去,给我讲出来?他就可以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内容上,我朋友的孩子八九岁,学校的学习及格就OK,但他业余让他学什么?学敲代码,甚至在学校做小买卖。这些是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技能,他搞不懂可以问AI。
:非常同意,学习的方式和内容都需要革新。我自己的视角会觉得,下一代是“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我们家在北美做K12传统教育,就会发现在教学课程不断优化的现在,我们在传统课堂上交付出来的成果,其实是一年不如一年的。因为现在的孩子们从小生长在一个可以随时用手机、刷短视频的环境里,他们已经习惯了通过碎片化的方式吸收信息。同时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疼痛的阈值非常低。看到一道数学题不会解,他们不会像我们那个时候一样绞尽脑汁去思考,他们可以有拍题、搜题、问ChatGPT。这个时候我觉得AI能发挥作用,我们需要用更加客制化的、千人千面的学习方法,符合他兴趣习惯的一些AI内容,能够重新抓取这些学生的注意力。
:AI在越来越强大。我们主要做儿童教育AI硬件,其实我内心一直有一个隐忧。从最早的时候,这一波神经网络是从AlphaGo下围棋开始的。我自己也很喜欢下围棋。在AlphaGo出来之前,我非常坚定地认为,机器想下围棋打败人类,这是不可能的。那后面它就是把人类给战胜了。但是战胜人类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最早的AlphaGo,学的是人类历史所有的棋谱。第二步AlphaGo Zero出来,它觉得人类太low了,自己两个AlphaGo用三天之内下了80万盘,质量都比人类顶尖水平高。现在第三步,所有的九段高手都在说,我想提高水平就得向AI学习。
把它回到儿童教育,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东西。我们会在想,会不会有一天大部分的儿童教育都是AI来帮我们做的?以目前看,这个趋势在越发明显。我们现在大量的学习内容其实都是用AI产生的。AI在儿童教育上也有太多的好处,比如个性化教育,把他不会的多教他,会的少教他。还有AI可以做主动化的学习。学习本身是反人性的,但AI慢慢会有更多主动式的方式,让你在游戏里、在日常生活中,莫名其妙就把一些东西给学到了。
:我最后echo一下各位嘉宾。我自己现在在训练自己两个能力,一个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能力,所以我看非常多跨学科的书。第二个是“问对问题”的能力。因为我发现当我有了这两个技能,面对AI这样的超强大脑,我可以非常快速地初步进入任何一个领域。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圆桌就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