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京津冀蓝皮书发布:京津冀应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傅鑫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7月20日发布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研究》(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面向“十五五”,科技创新和制度变革仍是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重要引擎,京津冀地区应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提升城市群协同融合与一体化水平。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第11年,已从‘谋篇布局’迈向‘精耕细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叶堂林在“蓝皮书”发布会上这样说道。
叶堂林研究区域发展多年,他介绍,过去10年,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天津、河北通过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产业升级。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资源要PG电子游戏攻略素流动不畅、北京创新成果在区域内转化率不足,三地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蓝皮书”提出解决方案:疏通“制度经络”,推动政策标准软联通;激活“市场穴位”,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提升“产创韧性”,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培育“机体气血”,完善交通、生态等基础支撑;重构“空间骨架”,以首都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为支点,加速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叶堂林表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根本目标实现京津冀地区从规模追赶向能级跃升的历史性跨越,核心动力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变革。
推进三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就是其中一项具体举措。如何推动?“蓝皮书”提出,健全京津冀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供需对接机制,强化教育链与区域发展需求对接,加快北京高校与政府、企业合作,瞄准国内顶级工科性“985”高校及QS世界大学排名前50高校,通过实施政策引导与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其在北京及周边地区设立研发基地,促进高校科研力量向津冀产业功能区延伸,赋能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和经济发展,实现教育链与区域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跨区域一体化创新生态。
此外,京津冀要完善科技供需匹配与转化路径,打造“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答题”模式,推动企业需求库与高校成果库双向开放,搭建跨区域技术交易与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破解“卡脖子”难题;加强区域人才共享,开创从高校、科研院所遴选“科技副总”到企业,从企业遴选“产业教授”到高校的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模式,构建统一的科技人才评价和流动机制,打通科技人才流通体制机制堵点,推行政企联合引用留才机制,建立“公共编制池”。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认为,京津冀需以新质生产力范式引领发展,构建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深度融合的生态文明生产力体系,通过新能源、智能网络与新交通技术的动态结合,实现闭环循环。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周浩透露,2024年京津冀GDP总量达11.5万亿元,下一步将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进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推进京津冀“六链五群”的协同化发展。
据了解,这部“蓝皮书”是京津冀三地专家通力合作的智慧成果,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黄淮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