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刚委员: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以系统思维破解三者协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动力基础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引领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一体推进并取得重大进展。但从实践来看,当下仍存在一体改革协同机制不成熟、教育对科技人才支撑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不高、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投入支撑力度不够等问题。为进一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构建推进一体改革的统筹协同机制。在宏观战略层面明确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融合的顶层设计,夯实三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的共生共融关系,特别是要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与前沿科技探索的紧密结合,营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并配套建立相应的试错容错和激励机制。聚焦打破部门壁PG电子如何选择垒和利益藩篱,推动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跨主体的政策“一体规划”、工作“一体推进”、资源“一体统筹”、考核“一体评价”、事业“一体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尤其要构建统一高效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平台作为支撑。突出区域协同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创新活跃地区围绕重大战略、关键领域试点“创新共同体”,探索建立联合攻关、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深度协作模式,打造新型举国体制新范式,为全国层面的改革深化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动态适配机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优化学科设置,前瞻布局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将冷门绝学纳入战略储备资源库。建立专、本、研三级学科专业目录协同联动机制,健全人才供需结构动态联动机制,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持续供给体系。加速教育资源配置梯度优化,空间上强化中西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层级上构建“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培养体系,功能上推动高校从人才培养向创新策源转型,强化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与关键技术突破策源地功能。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完善“企业出题、政府发榜、人才攻关”的研发机制,依托高校院所科研力量形成系统性解法,加快研制战略目标产品。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等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嵌入创新链条,引导不同创新主体“同向奔赴”。依托高校聚焦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和重大科学问题,强化原始创新突破,主动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聚力关键技术攻关,加速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路径。
推动人才培养与创新发展同频共振。构建“四链协同”育人机制,做到创新链对接产业链、课程链嵌PG电子如何选择入创新链、人才链贯通培养链、评价链倒逼改革链,将企业真实研发需求深度融入课程设计,将大科学装置等科研场景转化为教学场景,让学生直接参与前沿课题,实现“研中学、学中创”的沉浸式培养。完善“三维”质量监测体系:构建“核心素养﹢专业能力﹢创新精神”的素养图谱,建立分层分类的能力认证标准;创新“学科交叉基金﹢产教融合基金﹢国际合作基金”的投入机制,重点支持面向产业需求的挑战性学习项目;建立“学生发展跟踪﹢用人单位反馈﹢社会效益评估”的长效机制。
加大对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保障。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高等教育占比,构建基础研究经费稳定增长机制,鼓励高校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动科技研发投入整体占比提升。整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关专项资金,从“单纯增资金”转向“制度型供给”,建立“项目包﹢负面清单”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提升财政资金使用质效。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支持银行开发适合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积分制相关融资等产品,激活高校存量知识产权与人才创新价值的金融转化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