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新型人才培养 强化科教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时强调:“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新征程上,必须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兼具创新报国精神与勇担时代大任品格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以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厚植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帮助他们早立志、立大志,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高校应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当作办学兴校的核心任务,着力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政治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厚植家国情怀,将国家战略需求作为重点,精准对接“卡脖子”技术攻关、乡村全面振兴、“双碳”目标实现等,把以报国育心的理念深深融入科教协同育人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人生价值。
以激发实干担当热情为重点找准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PG电子产品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高校应将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生动实践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讲好新时代的创新故事,激发青年学生的奋斗热情与担当精神。通过与大国重器、行业前沿、技术攻关等领域的多维交流,引导青年学生切身感受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激发以科技创新报国的进取意识。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找准发展定位。
以培养优良科学素质为目标精准施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职能,而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高校应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承担培养拔尖人才的重任,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以培养“大师”的战略思维探索自主道路和模式,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和课程,学会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在感知前沿科技中提高解决问题的本领和能力,在开拓创新中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中提出,“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希望青年学生“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必须顺应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以创新为牵引、以能力提升为方向,着力探索工作新方式新方法。
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深度嵌入课程体系。着力优化培养路径,动态调整课程布局,构建“必修课程打基础—项目实践强能力—成果转化促发展”递进式育人框架,破解传统教育方式存在的覆盖面窄、持续性弱等问题。通过设置跨学科创新项目学分、阶梯式实践学期和校企联合培养实训,系统性推进知识传授、思维训练与真实场景磨砺的深度融合。面向企业征集技术前沿课题和工程实践项目,提升青年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适配性和针对性。引导科技创新教育从“精英竞赛”转向“全员参与”、从“短期冲刺”变为“终身赋能”,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同时,更加有效激发青年学生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创新成果向产业应用更好转化。
以项目为抓手构建与产业需求适配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锚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以“真问题、真过程、真成果”项目为纽带,构建“需求牵引—课程重构—能力跃升”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共建且动态更新的行业痛点难点问题库,将企业技术需求拆解为梯度化教学项目,导入真实技术平台与项目管理标准,让青年学生在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中掌握前沿工具与方法。同步建立项目成果向课程案例、企业方案双向转化的反哺机制,形成“课堂内容随项目迭代、产业资源向教学沉淀”的动态闭环,培育兼具学科纵深与产业视野的创新人才。
面向未来形成多维度的科技人才成长评估标准。完善科教协同育人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应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对标未来科技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探索“实践导向—自主探索—生态支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多维度的成长评估标准。关注学生的学术成果产出情况及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全面评估其在创新过程中的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通过设立多样化的奖学金、创新基金等激励措施,为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青年学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与充足的资源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针对我国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高校应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为关键,以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以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为保障,打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以制度创新培塑科教协同育人动能。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统一,着力推动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长效发展机制,赋予科研团队在人员聘用、经费使用、招生等方面的自主权。通过实施项目负责人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的用人导向,将科研团队创新活力转化为育人动能。优化科研评价体系,将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中,重点考查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率、转化率等指标,建立“导师—学生”协同创新积分制度,推动教师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形成“科研反哺育人”的良性循环。建立弹性化的科研资源分配机制,设立跨学科的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孵化专项基金等,完善知识产权转化的激励机制,简化科技创新成果转让流程,构建全链条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以制度创新释放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
以平台建设丰富科教协同育人场景。注重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充分运用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创新创业资源,着力建设校企深度协同的创新实践平台,丰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场景。注重融合学科内容、企业技术需求与产业技术路线,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并以学分绩点赋能创新课程实现“以学促创”目标。优化教育组织形态和知识供给方式,探索建设项目式招标融入体验平台,形成以企业需求为牵引、以工程场景为驱动、以能力整合为目标的育人生态,帮助青年学生将纷繁复杂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在实践操作中进行重构和完善。推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引导青年学生走进企业开展专业实践、科技攻关,让专业知识在工厂和企业的一线落地应用,把论文写在解决企业发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以资源整合提升科教协同育人成效。围绕创新要素高效配置与协同赋能,探索以“创新资源清单制”方式将大型仪器设备、科研数据、技术专家等要素纳入统一共享资源的管理目录,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确保资源信息的实时性与准确性,并配套数字化管理工具PG电子产品以提升资源配置的透明度与使用效率。构建灵活高效的创新团队组织机制,推行“项目制+团队制”的科研组织模式,建立跨学科导师库与项目池的双向匹配机制。细化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具体内容,明确组建标准、运行规则及退出机制,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共同组建解决科技难题的“攻关小组”。规范实施、有序推进科技计划项目“揭榜挂帅”试点,在考核评价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切实提高科技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
(作者:北京理工大学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高级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