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聚力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
今年2月5日,全省深化“三个年”活动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动员会召开,省委、省政府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为“八场硬仗”中的首场硬仗来部署推进。作为全面转型发展城市,铜川该如何细化落实?市两会第一时间安排部署、全市重点领域推进会作出细化安排,全市教育系统、科技系统、企业园区、高校院所等纷纷拿出真招实招硬招,一体化贯通落实。
在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科技创新“壁垒”、学术界与产业界“围墙”横亘,高校科研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日益凸显。29岁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刘岩松,同时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实验动物中心研究人员,他的求学与工作经历,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生动实践。
为打破困局,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创新探索“博士研究生多基地联合培养模式”。该模式下,博士研究生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6个月基础理论学习,随后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开展为期不少于18个月的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这一创新举措成功实现政策“破壁”,让学生在真实临床环境中锤炼本领。实践表明,经此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临床思维、临证能力和人文素养均得到全方位提升。
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促进科研人员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双向流动,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同时,在科技创新方面,持续完善组织体系,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推进放权赋能,加强统筹协调,实施重大攻关行动,并优化金融支持政策机制,为科研单位和人员营造良好环境,助力其专注科研创新,全力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堵点。
行业产业在发展,人才需求在变化。我市紧扣全市重点产业链用工需求,突出深度融合,瞄准科技前沿、紧盯人才缺口,着力打造一批建在产业链上的实训基地和企业学院,实行“订单式”培养,促进培训体系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培养方式PG电子推荐游戏从“标准化培养”向“定制化培养”转变,深化“招生—专业设置—就业”联动机制,扎实开展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水平评估,精心做好中职学校专业调整优化工作,实现教育供给与科技创新、人才需求精准对接。
我市锚定“办全省一流基础教育”目标,扎实推进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综合改革,抓德育树品牌、抓改革激活力、抓质量促均衡、抓队伍固根基、抓安全保稳定,铜川特色德育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深化,各学段优质资源不断丰富,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不断涌现,教育基础保障能力更加坚实,教育质量实现大幅提升,教育事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位于铜川智能制造产业园的陕西元创固源材料研究设计有限公司给出了答案:公司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建成煤矸石全组分资源化中试基地。该项目突破了现有煤矸石规模化资源再生技术粗放化、低值化和产品单一化现状,实现煤矸石零排放,目前已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的硬指标。
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我市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加强沟通协调,加速人才、资金、技术、知识产权等创新要PG电子推荐游戏素转移流通,全力推动协议签订和成果落地“量质双增”。按照政府主推、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市场化运行的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样品试制、场景应用、成果验证等中试、小试基地建设,计划年度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亿元。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项目资金、“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的引导作用,为重点科技项目的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破壁”打破思维与制度壁垒,博士研究生多基地联合培养、“并联式”攻关等模式,让学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融通”架起供需桥梁,从铜川职院师生进产业园实践,到产业链上的实训基地,再到基础教育特色发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绽放”彰显创新实力,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产业基地建设与资金机制护航,让创新成果加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