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构建适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研究生培养范式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支撑,也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断,并作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战略部署,深刻反映出构建适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研究生培养范式的重大价值,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工作进入全新上升通道提供了重要指引。
研究生培养兼具教育属性、研究功能和人才价值,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生培养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最后阶段,研究生教育已经超越了研究生教学本身,渗透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方面,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教育部数据显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占比从2012年的5.0%提高至2021年的12.4%,普通、职业高校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位教师占比77.5%,比2012年提高15.1个百分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更是提出,中学教师研究生学历为主,高校教师博士后为重要来源。这表明,研究生培养水平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质量的影响与日俱增。
研究生培养具有突出的研究功能。相比本专科生,研究生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大学生,同时也是导师的科研助手,承担着重要的研究职能。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指出,近年来我国新增院士和国家科技三大奖第一完成人中,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均占三分之二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员中,超过50%为在读研究生;嫦娥飞天、蛟龙入海、高铁飞驰、航母入列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背后,都有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身影。可见,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已经成为科研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将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研究生培养具有重要的人才价值。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谋篇PG电子手机版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教育部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目标,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累计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输送了60多万名博士、650多万名硕士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着力构建“教育培养优秀人才、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范式。
探索“以硕带本、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新模式。本硕贯通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举措和重要方式,通过将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有效衔接,实现本科和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实践与科研活动全程贯通,能够有效打破本硕学段壁垒、联通本硕培养环节。在本科阶段教授部分研究生课程,不仅能让本科生提前接触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究动态,实现知识深度上的积累和广度上的拓展,而且可以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有效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同时,探索对本科生实行专任教师和硕士生“双导师”制,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增强本硕之间的联系、增加本科生获得指导的机会,组织硕士生指导本科生开展实验(调研)、申报课题、撰写论文等,在实践中提升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同时,能有效锻炼硕士生的教学和指导能力。
构建“以研促学、研学一体”科研育人新体系。设立学科专题课程、学科前沿导航课程等,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转化为育人资源,可以有效弥合常规教学内容陈旧的短板,更好激发学生学术兴趣和内驱力。依托科研平台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充分发挥科研平台、教学实验室等作用,帮助学生在科研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引导学生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和理论教育,培养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以赛代训、赛训相济”学科竞赛新路径。学科竞赛兼具学术性和实践性,权威性强、认可度高,是展示学生个人能力和学术潜力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受到高校和师生的关注。在市级层面出台具有导向性、激励性的制度文件,在校级层面配套落实具有操作性、实践性的具体举措,通过制度设计鼓励和引导研究生及其导师深度参与学科竞赛,达到在实战中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加大学科、学位点经费对学科竞赛的支持力度,认可研究生在竞赛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加强在科研实验、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等环节的精准指导和蹲苗培养,让学科竞赛真正成为研究生精进学业、提高水平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