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双减”新篇章:2025年中国教育科技的复兴
本文作者欧佩琪,智慧城市联盟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系福布斯中国撰稿人,表达观点仅代表个人。
自2021年7月颁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双减”政策以来,中国禁止了K12核心学科的营利性校外辅导,并大幅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该政策旨在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推动教育公平。
尽管这项政策最初导致逾千万名教培从业者失业,却也成为行业转型的起点:教育科技不再侧重替代课堂教学,而是转向课堂辅助与学习体验提升。
截至2025年底,中国的教育科技行业已将监管压力转化为变革动力。诸如作业帮等曾以课外辅导为主的企业,纷纷转型为以AI驱动的个性化学习平台,致力于课堂辅助与教师支持。作为中国“四大AI龙头”之一的科大讯飞,在智能语音导师与智慧课堂平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平台通过互动App,将学生连接到诸如语音答题、实时提示、情境化文化课程等功能上。
长江商学院的行业预测数据显示,中国教育科技硬件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43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8年的预期790亿元,显示出资本市场的强劲信心。
2024年9月,阿里云在其“无影”云电脑上推出面向课堂的AI导师。该系统基于通义千问大模型,能够为数学和信息技术科目提供分步骤解题方案,并通过虚拟角色进行文化教学。至2025年3月,阿里“云上青春”计划将该系统部署至200多所中小学校,助力乡村数字教育。
如今,“无影”平台已覆盖20个省份、超18万名师生,其中大多来自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提供共享数字课堂及基于云的学习工具。
城乡教育差距一直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长期难题。2025年4月,《中国日报》报道贵州农村学校通过AI工具引入优质课程资源,显著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及课外拓展体验。早在2018年,卫星远程教学试点项目就已证实,顶级教师的远程授课可大幅改善偏远地区的学习效果。
然而,技术并非万能钥匙。研究表明,本地教师是推动AI课程有效落地的关键中介者,能够将技术内容因地制宜地转化并激发学生参与度。缺乏教师介入的技术部署,往往难以融入真实教学环境。
总部位于上海的松鼠AI·智适应教育长期致力于自适应学习系统的研发,其核心方法是将学科内容拆解为细致的“知识点”,并通过AI反馈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原本以课外辅导为主的平台,如今已全面转型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能够精准识别学生的知识盲区,提供针对性的补救内容,与教师教学实现无缝衔接。
与此同时,新兴的DMP_AI系统于2024年底进入试点阶段,通过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与预测分析等手段,洞察学生表现趋势并提出干预建议。这类系统帮助教师实现作业个性化、行为监测与多样化教学节奏的平衡。
2025年初,中国市场涌现出一批面向学前教育的生成式AI平台。2025年3月发布的一项研究,对10个本土GenAI系统进行技术性能、教学适配性与安全性评估,回应了外界对“AI过度介入幼儿”的担忧。
尽管GenAI在激发幼儿创造力与学习兴趣方面展现出广阔前景,但其内容的准确性与伦理适配性亦引发担忧。该研究呼吁强化内容审核机制,确保教师深度参与,从而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同时守住儿童安全底线。
2025年,为配合产业转型,中国政府已正式将AI教育纳入全国义务教育体系,从北京起步并迅速向全国推广。新课程体系将AI素养融入基础教育,为青少年打下面向未来社会的科技基础,同时为国家AI人才战略夯实根基。
2025年的教育科技蓝图,强调以“教学增效”而非“考试加压”为目标,主张将AI个性化学习工具、教师主导的互动系统、生成式AI的适龄化引入、以及普惠性政策紧密结合。
但挑战依然存在:对算法的过度依赖令人担忧,教育质量在商业化压力下也面临考验。批评者呼吁建立更严格的数据隐私保护和系统评估机制,以防止技术滥用。
中国2025年的教育科技路径,为全球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重要样本:政策如何从应试导向转向素质教育、AI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公平普及、以及技术如何在教育生态中发挥正PG电子娱乐平台向作用。
随着AI导师、远程教学、自适应系统在全国范围的融合落地,国际社会正密切关注中国是否能为21世纪教育模式树立全球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