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学韵长安逐梦西电国际教育:丝路学苑里的文化解码与科技共生
“在西电攻读MBA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严谨学术与前沿实践的交融,不仅锤炼了专业素养,更开拓了跨文化创新视野。”6月17日,也门籍留学生李杰在接受采访时如此感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作为首批全国“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与质量认证高校,自20世纪50年代起深耕国际教育,以“文化浸润+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构建起从语言文化感知到跨学科创新实践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如今,来自53个国家的714名国际学生在此求学,其中“一带一路”沿线%,他们在实验室与古村落间穿梭,在代码与秦腔中对话,让科技与文化在丝路学苑里共生共长。
“刚来的时候,我连‘你好’都说不标准,现在能用陕西话喊‘嘹咋咧’!”苏仁的中文蜕变始于西电图书馆的留学生阅读区。中英文对照的《论语》与《道德经》专柜前,常能看到他与土库曼斯坦同学讨论“和而不同”的场景。国际学院设计的“CNC感知中国”项目,将语言学习嵌入文化肌理——课前收集学生兴趣点定制活动,课后用“汉语角反馈本”记录感悟,形成“理论-实践-反思”的闭环培养。
“我们通过开展CNC的感知中国的系列活动,培养国际学生融入中国社会的能力。同时我们要依托我们学校的信息领域的优势,通过发掘学科的优势,让这些国际学生了解中国的现代科技,感受中国的科技发展,通过中国科技的魅力和文化,了解公共社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来华留学办公室主任郭荣说。
2024年春节晚会的后台,摩洛哥留学生正对着镜子调整秦腔头饰。这场由20多国学生参演的晚会,既有巴基斯坦学生的中文相声,也有也门留学生用古筝弹奏的《茉莉花》。“当我穿着汉服跳完舞,台下中国同学教我比划‘比心’的手势,那一刻突然懂了‘礼仪之邦’的含义。”苏仁的视频账号“巴基斯坦留学生指南”里,这条记录晚会幕后的vlog收获了喀喇昆仑大学学生的集体留言。
文化感知的半径还延伸至校园外。3月31日的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20名国际学生跟着讲解员走过改造后的土坯房。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是西北首家获批中国农业公园的共建单位,也是陕西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同学们跟随着讲解人员,来到承载长安唐村项目灵魂的南堡寨古村。曾经的“空心村”,如今是西安市乡村振兴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踏入村子,土坯房古朴依旧,经过现代化改造,古朴与新潮完美交融。讲解人员详细介绍了唐村的建设历程以及目前的发展情况,学生们深刻了解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对中国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努力和实践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
计算机学院实验室的工作台上,苏仁正在调试搭载红外传感器的消防无人机。这台曾获国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的设备,机身上还留着巴基斯坦文标注的“农业监测模式”切换按钮。“在我的家乡巴基斯坦,棉农们还在用人工巡视农田,我们的团队把西电的遥感技术改造成了适用于干旱地区的智能灌溉系统。”
作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MBA学生,李杰体验到既严谨又具有前瞻性的课程体系。教授们PG电子软件在技术和商业创新领域的深厚造诣,让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从战略管理到中国经济案例研究,批判性思维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他打开了创新视野。尽管面临语言障碍与教育体系差异,学校的支持性框架反而成为他成长的阶梯。担任也门中国学生会(YSUC)社交主管期间,他管理着6000多名也门学生的社群,将课堂所学转化为组织协调与跨文化沟通的实践能力。
土库曼斯坦籍、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艾洁荣获学校2024届本科生“毕业生之星”,未来她将继续在西电攻读硕士,为回到躬耕中文教坛筑牢根基。国际教育学院与中兴、比亚迪等企业共建的“国际人才实习基地”,近三年已输送200余名实习生,其中30%入职中外合资机构。
在第八届京都大学生国际创业大赛现场,由中外学生组成的“Linkage”团队正演示数字孪生智慧道路方案。通信工程学院博士沙子凡操作着控制台,巴基斯坦学生苏仁则用中英双语讲解核心技术:“我们解决了智慧交通中高成本、高时延、低智能三大痛点。”当评委问及为何选择中国技术方案时,伊拉克学生莫一指向背景屏上的中阿青年创新论坛合影:“在宁夏参观闽宁镇时,我看到中国如何用科技让荒漠变绿洲,这种实践力正是我们想学习的。”该项目最终斩获“京都信用金库奖”。
“中国的研究状况是这样的,他们十分注重理论。不过,我们也有很多实验课程。”来自摩洛哥的若兰说道,她正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电子商务专业。尽管在学习过程中遭遇了一些难题,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让她在西电的学业不断取得进步。
2024年6月6日,苏仁与中国妻子的中式婚礼正在进行。巴基斯坦亲友通过视频连线观看,当司仪说出“执子之手”时,屏幕里传来乌尔都语的祝福声。“我父母从没到过中国,却特意去伊斯兰堡的中国大使馆办理认证。”这场跨国婚姻的背后,是西电“中外家庭结对”活动的100多个长期联系家庭。
社交媒体上,苏仁的300多条视频构成了“数字丝绸之路”的微观切片。从大雁塔讲解到肉夹馍制作教程,这个拥有2万粉丝的账号成了巴基斯坦学生的“中国指南”。“每次有学弟问我选哪所大学,我都会打开西电的实验室照片——那里的设备和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的交换项目,让梦想有了支点。”近五年,西电国际学生人数年均增长15%,这种“以生带生”的传播模式,让校徽上的闪电标志出现在更多国际学术会议中。“我在学校努力学习中文,回去打算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大使馆工作。”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方静思说。
在陕西省中亚留学生陆上划船器邀请赛的终点线,西电留学生队的四名土库曼斯坦学生正互相击掌。他们穿着印有“西电”字样的队服,以2000米接力赛第二名的成绩冲过终点。“训练时教练说‘同舟共济’不仅是成语,更是划桨的节奏。”队长指着队服上的中文字样,“我们现在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同国家的人可以朝着一个方向用力。”这场由26支代表队参与的赛事,最终成了中亚学生理解中国集体主义的生动课堂。
李杰在西电的日常生活同样充满温度。舒适的宿舍、多样的美食尤其是肉夹馍,让他感受到“家外之家”的温暖;书法俱乐部与体育赛事,成为他探索中国文化的窗口。校外,西安的历史底蕴更令他着迷——漫步古城墙、参观兵马俑、体验剪纸皮影,每一处都加深着他对中国文化遗产的理解。
文化交流贯穿李杰的留学生活。春节的热闹、端午的龙舟,让他体会到传统与社群的力量;作为也门中国学生会(YSUC)社交总监,他组织的中外学生活动搭建起友谊桥梁;他也通过文化节展示也门传统,见证多元文明在西电的交融。谈及未来,他计划在中国攻读博士,希望将西电所学带回也门,推动家乡的商业创新与经济发展。
从大明宫遗址的考古实践到校企联合培养的生产线实习,西电国际教育正以“文化浸润+科技赋能”的双轮驱动,培养着知华友华的“新丝路人才”。正如苏仁在个人网站写下的愿景:“我想成为中巴之间的摆渡人,让装载着PG电子软件科技与文化的渡船,驶向更远的文明交汇之处。”这所高校里的国际教育实践,正在丝绸之路上书写着新的文明对话篇章。
海关缉毒“汪汪队”亮相显身手——广州海关联合广州市少年宫举办“缉毒犬开放日”活动
2025年三亚经济圈热带雨林挑战赛陵水站开赛,千名选手畅享滨海雨林风情
1366项性能优化 岚图中大型智能SUV“FREE+“今日正式下线年宁远河—藤桥河溯源活动在海南保亭启动,挖掘沿岸文脉推动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