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
今春以来,之江大地涌起澎湃的创新热潮,一项项凝结智慧的科技成果、一次次取得突破的科研进展,将“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成就未来”的美好愿景化作真实可感的现实图景。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浙江谋深做实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一体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浙江发展布局教育。”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外国语学院院长张环宙认为,要在优化高校学科布局上下功夫,根据产业需求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储备,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浙江方阵”。
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更好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在浙江省政协委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吴卿看来,高校要聚力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地、基础研究技术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优选地,将学科建在产业上,建立教育、科技、产业相融合,内外资源协同运用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等人工智能相关基础学科建设,强化基PG电子网站大全础前沿研究,把优势资源、关键力量汇聚到学科发展的关键点。同时,加快构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就在不久前,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杭州)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8英寸导电型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设备,被认定为国内首台(套)设备,这是西湖大学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一大成果。
“西湖大学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各项探索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浙江省政协委员、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探索体制机制一体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进一步培育敢创新、能创新的土壤,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西湖力量”、跑出“西湖速度”。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浙江省政协委员、杭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徐润龙认为,要构建适应新时代创新需求的办学治校体系,在教育强省、高教强省战略部署中把握机遇、找准定位,以改革为根本动力,特别要加大改革的系统性和集成度,通过破除制度壁垒,优化创新生态,整合资源、激发活力,为人才密度、科研强度、创新加速度提供可持续的制度支撑,发挥改革的催化剂作用。(本报记者 鲍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