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官方网站

数字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PG股份有限公司
欢迎访问PG股份有限公司官网!30年专注电子教育培训,AI+VR智能学习平台

数字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数字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吉林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为切入点,探索走出一条的新路,着力打造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地,以数字赋能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为了拓展网络育人空间,吉林省通过“四个延伸”充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活动。

  向课堂延伸,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新范式。吉林省教育厅等十部门制定《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施方案》,提出优化网络育人空间,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用的工作目标。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州中小学校利用智慧黑板等数字技术,支持教师在课堂上实时推送图文、音视频等教学资源,播放3D动画,增强教学直观性与互动性。长春市教育局、市民委与吉林大学探索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联盟,首批联盟成员单位涵盖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各级各类学校共12所。利用高校技术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具有长春特色的红色资源、民族发展史、“三交”史和联盟学校校本文化资源,强化地方特色课程整合利用,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向“头脑”延伸,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高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不断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式。吉林大学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虚拟沉浸式课堂建设项目,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精心设计“良渚文化”“花瓣纹彩陶钵”等场景,让学生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充分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更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引入AI助教,实现概念解答、归纳总结、案例分析和题目讲解等多种辅助教学功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吉林动画学院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坚持“技术赋能艺术、艺术传递文化、文化凝聚共识”理念,依托VR、AR(增强现实)技术,再现历史文化瑰宝。通过重现“西域都护府”等场景,将各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绘画、非遗技艺等转化为数字化资源,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对“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向校园延伸,打造数字化校园育人新环境。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吉林省教育厅以“五有校园”为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学校特色,创设“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学校走廊、长廊、橱窗、墙壁等空间场所,设置标语、图案、宣传画册等2万余幅(件),建设完成长廊文化、校园景观等300余个,打造“中华一脉、同心筑梦”“匠心逐梦”等主题文化特色品牌100余个。在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宗教事务局)的支持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地中小学校建设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引入数字展示技术,让静态的文化展示“活”起来。延吉市北山小学的“中华民族文化长廊”嵌入了触摸互动屏,点击屏幕即可观看各民族风俗文化的短视频、聆听民族音乐。

  向社会延伸,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吉林省教育厅联合妇联、团委等部门,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资源,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组织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润心行动”家庭教育周末大讲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对家长的思政教育工作,线上线下参加学习的家长总人数超过1000万。各地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形成了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育人格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延边博物馆等教育基地合作,组织各民族中小学师生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延边历史文化陈列”。学生利用AR导览设备扫描文物即可触发3D动态解说,在视觉、听觉、触觉上获得全新的观展体验。数字化赋能的陈列全景式展现了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让青少年身临其境地感受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延边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为了提升育人成效,吉林省依托网络、思政、文化和实践活动,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网络赋能,夯实数字化教育基础。按照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部署,吉林省积极筹建全省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设置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板块,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搭建覆盖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教育“云平台”,面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一站式”的教育教学服务。各地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数字化硬实力,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为智慧教育铺就“高速通道”。在课程资源上,一方面,与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保持同步更新,保证师生能够及时使用国家层面的最新资源;另一方面,鼓励各地探索建设本地课程资源,如长春市建设“长春云校”,开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板块,全市万名中小学师生依托线上智慧教育平台共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优质课程,有效提升课堂参与度,让共同体理念入耳入脑入心。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发布一批以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和课件,进一步丰富了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本土化资源。吉林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精品课程评选活动,向教育部推荐各学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精品课193个,部分课程将入选国家平台,其他课程将陆续充实到本地平台,供全省学校交流借鉴。

  思政赋能,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吉林省成立全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整合省内高校网络建设管理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PG电子安卓/苹果下载资源,积极构建“直达学生、辐射全省”的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平台。在“吉小思”微信公众号开设“吉林高校同心曲”专题,发布图文视频17个,集中报道展示省内高校开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活动。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政微课等优质网络文化作品展播。其中,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教育电视台、吉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联合延边大学,设计制作“奋斗有我”大思政课堂第八课“丹心寸土吴大澂”,带领青年学子超越时空学习感悟吴大澂的爱国故事,在大思政课中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力量,视频课单篇播放量1.6万。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举办大中小学同上“开学第一课”活动,设置1个主会场与3895个分会场,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厚植家国情怀,奏响新时代主旋律。15万余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和音乐思政课为核心内容,共赴一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教育盛宴。

  文化赋能,擦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吉林省充分挖掘“三地三摇篮”独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教育。延边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校之一,积极服务边疆治理和维护民族团结等国家重大战略,打造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馆为主体的“四馆一廊”育人阵地,已成为延边地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吸引了3万余人次参观学习。学校精心打造《郑律成》歌舞剧,以“信念深扎民族根,旋律熔铸中国魂”为主题,在中央歌剧院等多地演出达21场,吸引了30余家媒体报道或直播,覆盖人数超过500万,先后荣获文旅部、教育部、吉林省等各级荣誉多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结合劳动节、国家公祭日、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州庆等重要纪念日,在中小学校开展社会实践、诗词朗诵、书法绘画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抓手,常态化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及先贤人物故事阅读、名师荐读、亲子阅读、“书香伴我成长”等读书征文系列活动,打造“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将中华文化精神血脉烙印在各民族青少年心中。

  活动赋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吉林省教育厅确定每年9月作为全省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传月,鼓励中小学校以“九个一”活动为主要内容,结合学校实际从中选择合适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吉林省委教育工委会同共青团吉林省委举办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比赛活动,共评出获奖作品105件,并在全省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会上进行展示。各地中小学依托“同上开学第一课”活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班会”“最美民族团结故事征集”等活动,引导各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组织中小学校开展“上红课”“走红路”“读红书”“画红画”“观红影”“唱红歌”“听红史”等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激励学生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积极响应“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号召,组织各民族中小学生参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研学活动,赴新疆阿勒泰地区开展“红PG电子安卓/苹果下载石榴同心营”青少年交流活动等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当前,教育强国建设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也必须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吉林省将继续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技术为翼,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补充,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以数字赋能打造智慧课堂,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手段,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生动更形象,将理论概念变为可感可知的鲜活体验,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化“五个认同”,将“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根植于各民族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