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河池宜州区:两千年文脉铸就文旅新篇
桂西北群山间,龙江河与下枧河交汇处,将2000年的文明血脉熔铸成为河池市宜州区的文化基因。这里是科举史上“三元及第”冯京的家乡,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挥毫泼墨之地,也是壮族歌仙刘三姐故里。这里铭刻着浙江大学“求是”精神的烽火印记,涌动着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合寨村的治理创新。历史的厚重在此处并非尘封的记忆,而是驱动文旅蓬勃发展的核心引擎,是吸引八方来客的永恒磁石。当河池市第四届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的号角吹响,宜州区正以“山歌传天下,丝情联四海”的豪情,在青山绿水间书写文化传承的新篇。
滔滔龙江奔涌千载,聆听过谪宦文豪的绝唱,见证过三元及第的荣耀,倒映过地理巨匠的身影。
秦时属桂林郡的这片土地,至北宋更名宜山,便注定成为中原文化与岭南风情交融的精神高地。
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宜州龙水县冯家村诞生了一位传奇人物——冯京。这名15岁游学四方的少年,以连中解元、会元、状元的壮举,成为中国科举史上17位“三元及第”者之一,更开创了广西科举史的先河。
“三元及第”的荣耀并非绝响,其德荫桑梓之功化作教育火种:明清时期宜州涌现40位进士、250多位举人,府学碑刻至今仍可见“以经术为先,以文辞为尚”的劝学箴言。冯京的马蹄声虽已远去,却在青石板路上踏出了崇文重教的永恒足印。
冯京病逝9年后,61岁的黄庭坚因宦海沉浮来到宜州。这位“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在黔州(今重庆彭水)谪居三载后,踏上岭南边地。一袭青衫,两袖清风,他的到来为这座边陲小城镌刻下永恒的文化印记,将宜州文化推向另一巅峰。
黄庭坚初至宜州,暂居城南文庙。庙宇破败,他却以“虽万死而不辞”的文人风骨,在此著书立说。这方陋室,成为他的精神栖所。他在《宜州乙酉家乘》中记载了在宜州期间接受诸多馈赠的情况,感慨宜人淳朴,礼让之风犹存。他以诗文为媒,与当地文人唱和,将中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这片边地。
谪居宜州期间,黄庭坚创作了《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宜州乙酉家乘》等作品,其书法《范滂传》被誉为“宋代行书巅峰之作”。黄庭坚于宜州南楼逝世,其影响深远。宜州人敬仰其高尚品德与渊博学问,建山谷祠以祀。
每逢山谷诞辰,人们扶老携幼,远道而来。祠内蜡炬闪烁,香烟缭绕,祭祀歌声不绝。900余年间,山谷祠虽历经15次兴废,香火不绝,“晨诵山谷诗,暮临山谷帖”的传统,早已融入城市血脉。这祠宇不仅是建筑,更是宜州人敬重文脉、守护精神灯塔的象征。
数百年发展,宜州呈现“诗文风华、艺术鼎盛”之景。1638年,徐霞客怀“穷河沙,探山岳”之志来到宜州。这位地理学家在30天游历中,考察了永定土司、庆远郡府、怀远古城、德胜千户所4座古城镇,游览了龙溪书院遗址、香林书院,探访了观析南山碑刻、会仙摩崖石刻、状元冯京祖墓等古迹,更考察了宜州37个岩洞。
登会仙山,他写下“绝顶中悬霄汉,江流如带横于下,郡城如棋局布”;观白龙洞,他描述“洞内二十丈处,有石柱中悬,长撑洞顶,极为伟丽”。《徐霞客游记》全稿60万字,宜州章节独占41页2万余字,其详尽程度在其所历州县中实属罕见。
文化星火,燎原成势。从冯京科举巅峰到黄庭坚文化播撒,从徐霞客地理考察到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驻节筹谋,宜州200多块古碑与摩崖石刻串联起“文光射日虹”的辉煌长卷。这些镌刻在山水间的文明密码,正是今日文旅开发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
在宜州下枧河畔的流河寨,一曲山歌便能唤醒千年记忆。这里不仅是刘三姐的故乡,更是壮族歌谣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刘三姐文化在宜州诞生并非偶然。龙江如碧玉带穿城而过,两岸奇峰耸峙,翠竹摇曳。“一水抱城流”的地理格局,孕育了“以歌代言”的生存智慧。壮族先民在山林间劳作,面对层峦叠嶂,唯以高亢山歌传递信息、抒发情感。正如当地谚语:“山路不通歌为路,水深不过歌作桥。”此般地理催生的诗性传统,为刘三姐文化提供了天然土壤。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嫁女“送老”仪式,新娘与女伴“迭相歌和,含情凄惋”,男子观礼时“发歌以调女伴”,形成对歌场景,印证了风俗与歌谣的共生关系。
黄庭坚谪居宜州时,多次在《宜州乙酉家乘》中描述士民“以歌酒相待”的交往,如众人聚饮时“随口作歌”。这种交融在刘三姐传说中达到巅峰——她既是壮族“歌圩”文化的化身,又承载着汉族文人“反抗压迫”的精神追求。
作为古时“桂西北粮仓”,宜州丰富的经济活动催生了多样的生产歌谣。壮族妇女采桑时的“四句头山歌”,汉族商人交易的“买卖调”,都在刘三姐文化中留下印记。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使刘三姐歌谣自唐代以来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
20世纪50年代,彩调剧《刘三姐》从下枧河走进中南海,获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高度赞扬。1962年电影《刘三姐》上映,风靡全国及东南亚,刘三姐文化盛极一时。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老艺术家黄婉秋回信,称其主演的《刘三姐》家喻户晓,让无数观众领略到“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魅力。总书记信中提及“刘三姐歌谣文化”,足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
如今,三姐的歌已成为宜州的魂。面对现代多元冲击,宜州未让刘三姐文化成为博物馆标本。当地政府以“刘三姐歌谣文化旅游圈”为抓手,串联下枧河、流河寨等文化地标。游客乘竹筏顺流而下,既能欣赏原生态山歌对唱,也能在实景演出中见证传统与现代舞台技术的完美融合。
每年刘三姐文化旅游节,九街十八巷里,壮族婚俗、非遗竞技轮番上演。龙江南岸江滨美食街,将山歌与五色糯米饭、龙棒等非遗美食结合,让游客在味觉与听觉中感受文明传承。
校园里,刘三姐歌谣国家级传承人谢庆良向学生传授《迎客歌》《只有山歌敬亲人》等曲目,千余名“小山歌苗子”茁壮成长,传承的种子悄然播撒。
刘三姐文化在宜州的诞生,是山水诗性、历史积淀、民族交融与经济生活共同孕育的结晶。它就像下枧河中的鹅卵石,历经千年冲刷,愈发圆润光亮。这种文化基因,早已融入宜州人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的灵魂。
仲夏时节,宜州浙大西迁广场上,竺可桢铜像巍然挺立,目光穿越八十七载烽烟,凝视着这片曾庇护“文军长征”的土地。
1938年深秋,沦陷区警报长鸣,浙江大学师生携2000余箱图书仪器踏上西迁之路。穿越浙赣边境,在敌机轰炸中重建实验室,最终在宜山(今宜州区)升起浙江大学的校旗。这座被视为“瘴雨蛮烟”的边城,以博大胸怀接纳了流亡的知识火种:桂系军队撤出标营驻地,百姓腾空文庙房舍,湖广会馆的梁柱间也回荡起物理公式的推演声。
血与火的淬炼中,宜州见证了浙大灵魂的塑成。1938年11月,标营废墟上的校务会议上,“求是”二字被确立为校训。竺可桢阐释其内涵:“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是战火中的精神宣言。国学大师马一浮在龙江畔创作的校歌《大不自多》,至今仍在西子湖畔回响。
浙大在宜山确立的“求是”校训,绝非简单的文字符号。1939年2月5日,日军战机炸毁标营校舍,师生们在防空洞中坚持上课的场景,正是对“求是”精神最生动的诠释。这种废墟中重建、轰炸声中坚守的坚韧,也为宜州注入了永不言弃的精神基因。
浙大在宜州的14个月,不仅是抗战教育史上的悲壮篇章,更为这片土地播下了改变命运的文明火种,催生出文化交融的璀璨之花。
今日宜州,“求是”精神早已枝繁叶茂。城区内浙大路、浙江岭、求是桥之名,诉说着血脉相连的情谊。自2021年起,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接力奔赴河池山区,上千名浙大学子在此开展社会实践,将“教育救国”的火炬化为“乡村振兴”的星火。
浙大当年引入的科学养蚕法,在“东桑西移”战略中结出硕果,助力宜州崛起为“中国丝绸新都”,战火中播下的种子已长成参天产业大树。持续的教育合作项目,让“求是”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这种扎根大地、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气质,在宜州大地上有着更为震撼的现代表达——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合寨村。
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合寨村果作屯的农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首创精神,冲破桎梏,自发组织选举产生全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制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村规民约,开创了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先河。
这一基层自治的伟大实践,与浙大“求是”精神穿越时空交相辉映,共同彰显了宜州人民在历史关键时刻的担当与智慧。合寨村的探索,不仅载入中国基层治理史册,其蕴含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核心理念,至今仍为全国乡村治理提供着宝贵的宜州经验,是这片土地上求真务实精神的当代表达。
回望千年历史,宜州“九街十八巷”的青石板路上,仿佛仍回响着北宋名臣冯京连中三元的马蹄声;会仙山摩崖石刻间,黄庭坚的诗句穿越时空;龙江河畔,三姐的歌声依旧回荡……多民族共生的基因,让宜州文化展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包容气度,恰似龙江水般兼容并蓄,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之树。
步入新时代,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文旅+科技”“文旅+非遗”的创新模式,激活文化基因。
刘三姐故里景区将实景演出与民俗体验结合,让游客在山水间聆听山歌的当代回响;古龙河漂流的竹筏上,船工即兴编唱的彩调,让非遗在碧波中流淌。当壮族织锦技艺走进研学课堂,当民俗文化节变身创意市集,宜州正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绽放新彩。
“文化+”战略,正催生无限可能。刘三姐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加紧建设,游客可在宜州博物馆“刘三姐沉浸式VR体验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穿越至唐代下枧村,与刘三姐对歌;刘三姐故里景区新增“藤缠树”景点,以实景演出再现歌仙传说;“锦绣丝路 华彩霓裳”丝绸服装设计大赛上,设计师将壮锦元素融入现代服饰,展现“中国丝绸新都”的风采。
非遗工坊让壮锦技艺变身时尚单品,怀远古镇巧妙融合传统风貌与现代商业。当传统遇见现代,当历史对话未来,宜州正以文化自信的姿态,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古老技艺亦以现代化方式传承。宜州经济开发区智能厂房内,传统桑蚕文化经历华丽蜕变,全自动缫丝机织就的丝绸沿“一带一路”走向世界;食用菌种植基地的数字化温控系统,让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创新的风帆,推动桑蚕、蔗糖等传统产业驶向现代海洋,更吸引四方宾客投资兴业,续写富饶宜州的当代传奇。
历史星河浩瀚,宜州撷英咀华。从冯京开蒙、山谷绝唱、霞客探奇,到浙大“求是”精神铸就、合寨村民主自治破茧,再到刘三姐歌谣世代传扬——这浩瀚深邃的历史文脉,是宜州文旅版图上最璀璨的瑰宝、最深沉的力量源泉。它赋予山水以灵魂,为旅程灌注思想的深度,让发展拥有坚PG电子手机版实的根基。
我们清晰地看到,宜州的魅力,正在于这千年文脉与时代创新的交响共鸣。当游客在冯京故里追寻科举文化,在山谷祠临摹书法真迹,在合寨村感受基层民主,在刘三姐歌谣中触摸民族记忆,这座古城便完成了从“文化存量”到“发展增量”的华丽转身。
宜州,这座被历史星辰照耀的设区市城区,正以其独特的文化自信与发展智慧,奋进在建设壮美广西的壮阔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