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梅:加快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校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主动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
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学科专业PG电子产品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拔尖创新人才的市场需求正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更是供不应求。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做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和更新换代工作。例如,针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要加快布局相关学科专业;对于传统学科专业,则要进行转型升级,融入新技术、新方法,提升专业内涵。同时,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集群,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营造数字化教学生态。数字化是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当前,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正在全方位重塑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形态,推动教育体系向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高校要持续升级校园数字化环境,建设全息互动课堂、人工智能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教学场所,实现教学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同时,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行“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育模式。一方面,打造校级“教育资源智能平台”,利用AI技术对课程资源进行动态分类和精准推荐,支持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另一方面,结合AR/VR技术构建沉浸式课堂,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在多个领域的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合作是产学研用融合的重要形式。高校要积极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可以参与高校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课程内容编排等,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资源和师资支持;高校则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输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高校要联合企业、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攻关,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例如,建立产学研用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研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高校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