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种子播撒孩子心田
研学,作为一种融合教育与旅游的创新学习模式,正逐渐成为青少年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如今,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推动南宁市研学模式迈向智能化、个性化的新阶段。当算法优化了学习路径,当虚拟技术融入了现实课堂,AI与研学的深度融合已然照进现实。在南宁科技场馆的探索空间里,在AI研学基地的互动课堂中,传统研学模式正被悄然重塑——知识传递因智慧更显灵动,因个性更趋多元。
在人工智能创新实践科普区,孩子们专注组装电路、调试传感器,制作“声音感应行走机器人”。当机器人随着掌声迈步,科技辅导员适时引导:“让机器‘听懂’指令的关键在于人类设计的算法,这正是未来‘人机分工’的核心。”
“我们结合当前科技热点,从观众的科普需求出发,设有智能世界展厅,聚集科技展品27件(套)。”南宁市科技馆科学传播部部长何丹丹介绍,科技辅导员从机器人大家族、智能技术、智能生活、智能产业等4个板块进行科普讲解,让孩子们近距离体验智能世界大使、柔性制造、机器人与3D梦工厂等科技感十足的科普展品,了解人工智能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改变。 (下转2版)(上接1版)暑假期间,该馆准备了各类AI研学活动超60场次,近3个月接待游客量达20万人次。
这股AI科普热潮正席卷绿城的科技文博场馆。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运用AI技术,让远古恐龙“重生”,化身为高度拟人化的知识伙伴,解答孩子们关于恐龙身体结构、演化谜题及生存奥秘等问题。广西科技馆“解码AI 拥抱未来”科普展人头攒动,孩子们与机器人隔空对话,体验空中触屏的科幻操作,在“AI照片墙”“体感AI绘画”前排起长队。广西规划馆·恐龙奥秘科学馆作为国内首个以恐龙为主题的集“亲子互动、研学教育、大众科普、学术研究”于一体的“AI+”数智化互动式旅游目的地,吸引亲子家庭纷至沓来。
这个暑期,南宁市青少年活PG电子推荐游戏动中心五象分部打造少年儿童智趣AI职业体验研学营。活动中,学生们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完成相关职业的工作内容。“最让人兴奋的是体验环节:用AI写短文、做推理题,感受它的智能和高效……这次研学让我明白,只要善用AI,它会成为我们生活学习中的好帮手。”学生韦佳彤在研学感悟中写道。
AI教育基地的惊叹、VR竞技场的欢呼,交织成新消费图景,让朝阳商圈洋溢着AI的活力。南宁百货威盛AI研学基地里,孩子们从提纯石英硅到光刻晶圆,触摸中国芯片的脉搏。“每周接待两三个研学团队。”南宁百货文化宫店分公司总经理刘娓娓说。而在广西景航无人机有限公司无人机科普研学馆,趣味课堂场场爆满。专业导师通过讲解、实操、竞赛,让孩子们深入理解无人机的飞行原理与应用场景。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智绘忠良”实践团队带着AI种子走进忠良村,队员们用AI软件将合影转化为漫画风格,瞬间拉近了高科技与乡村孩子的距离。两台预装程序的电脑成为魔法道具:五子棋棋盘边缘闪现“AI正在分析3步后可能”的提示;贪吃蛇在算法加持下灵活游走。队员们还开辟“设备体验区”,让孩子们尝试语音点播儿歌、输入“彩虹”生成绚烂绘图。
“AI赋能研学有效推动研学服务升级,增强了研学教育的互动性、实践性,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实践者’。”南宁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琦表示,AI与研学的融合提供了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前沿科技成果的平台,使AI技术从学生们脑海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研学中可感、可操作的学习工具。
随着AI研学的普及,南宁科技教育正从标准化向个性化深度转型。智能算法开始为不同年龄段、兴趣点的学生定制体验路径。南宁AI研学热潮不仅是暑期现象,更代表教育模式的深层变革。科技馆、学校、企业与社区正形成教育共同体,构建沉浸式、可持续的科技学习生态。
南宁的AI研学故事,正从科技馆走向田野,从城市课堂延伸到乡村角落。当科技不再只是展柜里的展品,而是成为孩子们手中的创造工具,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创新梦想,已悄然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本报记者宾艺苑